名家丨王力平:不要在书斋里关起门
文化兴,国运兴,文化强,民族强。
河北自古人文根深基厚,星光璀璨。为推动更多河北文艺名家走进全国公众视野,助力河北构建“老中青梯次衔接,省内外交相辉映”的文艺人才格局,我们将陆续推出“名家 致敬河北文艺力量”系列访谈报道,对话30多位河北文艺名家,讲述他们的故事,分享他们的艺术创作经验。
本期推出采访人物——王力平。
王力平
王力平:
不要在书斋里关起门
阳光和煦的一个上午,我们按约定来到王力平家采访拍摄。
一进屋,王力平的书房吸引了所有人注意,两排木质大书架靠墙而立,装满了书籍,以文学、哲学、文物类居多,作家李洱那套获了茅盾文学奖的《应物兄》,书页中还夹着许多做笔记用的小纸条,尤显出不可平常待之。两张书桌,靠书架的一张,夫人常用。夫人刘智敏从事古建保护工作,退而不休,作为专家,时不时还要出差到现场考察,居家读书写作,便在这张书桌。王力平的书桌在靠窗位置,一台电脑,一个笔记本,一支笔,这是他创作的工具。那天夫人的书桌整洁安详,他的书桌上摆放着友人最新出版的书籍,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书桌上,温暖静谧。
王力平接受采访。
在和王力平的交谈中,可以感受到一个评论家身上独具的特质:深厚的学识、质疑的精神和批评的勇气。对于一部作品或一个文学现象,他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,那种闪耀着的理性的光辉在在可感。
书架上,有一本颇有年代感的相册,里面的照片似乎诉说着王力平的人生轨迹: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,曾任河北省作协副主席,著有《在思辨与感悟之间》《砚边草色青》《水浒例话》,主编过《燕赵文艺史话·文学卷》《河北省志·文学志》,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,退休后笔耕不辍,时有文章见诸报刊,对文学现象、现实主义创作等问题直言不讳,致力推动河北文学、中国文学的发展……
王力平作品。
文学启蒙
得益于父亲的藏书
王力平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,不是偶然。从小喜欢读书的他,最早的文学启蒙,得益于父亲的藏书。
“我的父亲是个文学爱好者,爱读书,他买了很多书,还订阅着《世界文学》。”王力平最初看到的很多作品,是父亲从《世界文学》上撕下装订起来的。那个时代的作品,像《艳阳天》《金光大道》等,他都看过。此外,他还接触到国外批判现实主义文学。凡此,对他走上文学评论道路,产生了重要作用,“对自己,对文学,有一个什么样的标杆,有一个什么样的想象,什么是好的作品,它是有影响的。”
1958年出生的王力平,高中毕业后正赶上知青下乡的尾声。1976年春,他把行李搬上一辆卡车,在送行的锣鼓声中,到河北赵县插队。
“我插队的那个地方相对富裕。到年底,把口粮、蔬菜、煤、柴这些开支都扣掉,我还能分一点钱。”但是,精神的单调,王力平逃脱不掉,他只能靠读书来调剂。在他插队的两年,读书这件事一直没有中断,他读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书籍,并且在高考恢复时,大受其益。
“插队时,我在知青点上读了《反杜林论》,这本书对我后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。”通过读恩格斯这本书,王力平把原先学过的一些哲学观点贯通起来,他对理论产生兴趣,应该说是从这会儿开始的。
1977年,恢复高考。令王力平难以忘怀的是,村里的朋友送给他两本参考书——《自学几何的钥匙》和《自学三角的钥匙》。这两本书至今藏在他的书柜里。
1977年,恢复高考。在王力平的生命世界里,天际泛起了鱼肚白。
命运之神向来青睐那些有备而来有备而上者,他们常被冠以幸运儿,他们平时卓尔不群的用功和坚持常被忽略不计,机会来了,他们不会让它无声无息轻易溜掉。
“听到高考这个消息后,当时并没有特别兴奋的心情,因为按照历史的惯性考虑的话,这件事和我不一定有关系。”王力平说,“我从乡下回来一趟,父母亲对我说要准备高考。好在我高中毕业以后课本没扔,把那些课本敛一敛背到乡下去,开始复习。”
令王力平难以忘怀的是,老乡对他们参加高考很支持,为他们复习提供了很多方便条件。村里的朋友送给他两本参考书——《自学几何的钥匙》和《自学三角的钥匙》,多年之后,再回忆起来,他仍会半开玩笑地说,“这两把‘钥匙’并没有打开我脑子里那把生锈的‘数学’锁。”这两本书已经泛黄,破旧,布满岁月的痕迹,至今藏在他的书柜里,他说“小册子很薄,很轻,但情义很厚,很重”。
1977年的高考录取率不足5%。
王力平此时还正处在迷茫期。招工回城是概率很低的一件事,而且,他并不觉得招工回城就是命运的转折。在他看来,扛起锄头下地和夹着一个饭盒去上班没有什么本质区别。参加高考并被录取,对于他来说,是真正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“历史在这个地方拐了一个弯,我们是那次历史转折当中的受益者。”王力平被河北大学中文系录取,如他所言,他很幸运。
王力平。
站在独特的历史节点上,王力平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灿烂的梦想,同时,“质疑”也成了他宝贵的精神品质。
上大学后,王力平开始写评论。“保定有一个红星影院,当时组织影评,搞电影评论,我就报名去做了一个影评员,待遇就是发一个影评员证,拿这个证去看电影可以免费。我看了四年不要钱的电影,但条件是每看一部电影要写一篇影评。这样写了四年影评。”
除了写评论,大学四年王力平还读了很多理论书籍,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。“当时我们77级有一批同学对理论有兴趣,十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文学理论学习小组,常聚在一起讨论一些理论问题。大三实习的时候有一个特殊政策,就是理论学习小组的人可以不到社会上实习。”王力平说,他们利用那段时间集中看书,讨论一些文学理论问题,氛围非常好。
王力平把当时能够找到的文学概论全都读了,他还读出一些疑问。“其中一个疑问是,所有的文学概论都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,听上去没什么错,但文学中的‘描写’等于哲学中的‘反映’吗?”王力平认为,这在表面上是概念和逻辑问题,内里其实是唯物论的反映论思想被简单化的问题。后来,他把这个质疑写进了一篇论文,题为《反映论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》,提出了“审美感悟”的概念。
王力平读过的书。
大学毕业后,王力平先被分配到河北省政协工作,两年后,调到河北省文联,做《文论报》理论版编辑。省文联也是王力平一直想去的地方,在这里,他见证了《文论报》的发展。
1996年,河北省作协从省文联独立分设,王力平随之到了河北省作协。
采访的下半程,我们随王力平来到河北文学馆。
坐在河北文学馆的四季厅,王力平非常放松,这里也是他的“家”。
对这里的一草一木,王力平都有非常深的感情。尤其是河北文学馆的建设,当时他作为办公室主任兼基建办公室主任,全程参与,用心建设作家自己的“家”。“从筹备、征地到建设都经历了诸多困难,好在在省委的支持下,在党组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,河北文学馆于1999年建成。”说起河北文学馆的建设,王力平感慨万千。他说,其实后来能够做一些事情,都是因为有文学馆这个基础设施,“当时文学馆和馆内陈列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,可以说真正的纯粹的文学馆我们河北是第一家。”
王力平。
在河北省作协工作的二十余年间,王力平见证了河北文学的飞速发展,见证了“三驾马车”“河北四侠”的“诞生”。他对河北文学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,在文章《东风吹水绿参差》中,他对河北省青年作家近年来的创作特点、发展态势、努力方向都做过系统梳理。
河北文学的现实主义高潮有三次:新中国成立后,以《红旗谱》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一个高潮;新时期,以贾大山、铁凝、陈冲为代表的创作是第二个高潮。这两个高潮中的作家和作品,放在全国都是不逊色的,在第一方阵里面。第三个高潮是从“三驾马车”开始,由“河北四侠”完成。在王力平看来,“三驾马车”的创作在关注现实上非常到位,但在艺术表现上相对单一,“形式自觉”这个问题,是在“河北四侠”手中完成的,接下来河北文学创作还有什么新的现象,值得期待。
王力平曾担任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的评委。对于青年作家的创作,他也有一些建议。他说,有的人需要多读书,有的人需要把书放下,“有些青年作家读的书太多、太专,弊大于利。当然有的作家还应该要读更多的书,他们有很丰厚的生活积累,有很丰富的故事,但是视野不够,眼界打不开,需要对症下药。”
对于文学批评来说,很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关系。王力平主张做批评的人要建立自己的理论基础,“因为文学思潮是发展变化的,做批评的人特别容易出现一个问题,就是今天刚为这个思潮欢呼,两年以后这个思潮过去了,当下一个思潮出现的时候,再去欢呼就非常难看。这个时候要有一个完整的理论,在这个理论体系里面,能够放下每一个思潮。每个思潮要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。”
2021年,王力平的《水浒例话》出版。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《水浒传》为例,采用随笔方式,或谈细节描写,或谈语言艺术,或谈结构技巧,或谈人物塑造,他阐述了文学鉴赏和文学写作问题。
中学时,王力平就开始看《水浒传》,最初写《水浒例话》是在省政协工作时。“省政协资料室有一套金圣叹的评点本,我借出来后,就一直在看,觉得好的地方就夹一个纸条,看了一段时间以后,书里夹了很多纸条,就决定把它写出来。”当时在《石家庄日报》副刊发表了一部分,调到《文论报》后,由于工作忙,写《水浒例话》这个事就放下了,直到在省作协不再分管行政工作后,他又接着写,退休后,把它整理了出来。
创作这部书,是针对当代年轻人的文学写作,应该注意什么,在哪些点上可以向古典学习。“我给它一个非常小的关注点就是写作,不谈写什么的问题,只谈怎么写。相对来说,这种技术性、技巧性的东西,更有超越时空的借鉴意义。”王力平希望此书对读者、写作者的文学素养有所裨益,同时能够呼唤文学批评的“在场”,与当下创作进行有效对话,使文学评论与创作相互助力。
呼唤文学批评的在场,就是倡导理论研究要有实践性,批评家在研究文学创作的同时,应该进一步回答这部作品其实可以写得更好,“即使作者不可能再写一遍了,但还有其他的可能性。其他人应该写得更好。就是要研究这些问题,要‘在场’。”
王力平说:理论的在场,也包括了对这个时代的理解,“所以我们主张理论研究不要在书斋里边关起门来,具备科学性的同时,还要具备实践性。一个理论观点只是提出来还不够,还得要有人去实践,要能用。”
“名家 致敬河北文艺力量”系列访谈报道:①名家|徐光耀:我现在还在写②名家丨边发吉: 在杂技艺术道路上追求,是幸福的③名家丨旭宇:我是一介书生
来源/河北新闻网、纵览新闻客户端
记者/康瑞珍
编辑/艺颖
往期回顾
↓关注我们,了解更多资讯↓
支持我们请点赞→点亮“在看”→分享
↓↓